近五年,在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推动下,培训界也掀起了一股创新风暴。
一方面,新的培训理念、学习技术、实训方法层出不穷;另一方面,以交流、合作、推广为目的的各类论坛、展会、活动屡见不鲜。
培训界似乎要开创一片蓝海。
其实,培训的本质命题从未改变:让组织有前途,让工作有活力,让员工有成就。而这一切的基础便是:培训要能用、有用、管用。
“如何让培训发挥作用”是当前培训管理中的短板,也是培训机构成功走向未来的战略机会,问题是大家的思考角度有些跑偏。
常言,大道至简,思考培训问题亦然。其实培训没那么复杂,简单讲就三个字:选、学、用。
选,就是如何选择拟定的培训题目或课程;学,就是如何展开对特定专题的学习;用,就是培训之后如何拿来实践。
与“选、学”相比,目前无论是客户还是机构,在“用”上的功夫下得严重不够。
很多客户或机构更愿意探讨“选”,搞出一套多么科学严谨逻辑细致的“培训课程体系”,更愿意研讨新名词与新方法,显得专业与时髦;再就是愿意狠抓“学”,一会儿四级评估,一会儿课前相面。总之,抓讲师、抓课程、抓概念、抓外部很努力,但对内部学员的培训“管理”上明显不足。
面对内部的学习,尤其是管理层级较高的学员,似乎是大爷,需要伺候,而不是学员,需要管理。
可以肯定地讲,培训并不直接产生绩效,培训只对应人的能力提升;绩效改进是管理的责任,培训也需要借助“管理过程”发挥作用。至于这个“过程”归为管理,还是纳入培训,那仅仅是概念内涵的调整和组织权限设定的问题。
如果你接受“选—学—用”的培训模型,那么“用”就是重要的一环,而且是大有可为的一环。这一点,恰恰是培训的短板并孕育着机构的未来。
举个例子,众所周知,信息的交流是组织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之一,重要性自不用表。于是,“管理沟通”就是项很重要的技能,我们试想一想:《管理沟通》课程该怎么上呢?该如何进行培训的“管理”呢?
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都在“选”与“学”,怎么确定的这个课程主题,怎么选择合作机构,怎么安排受训的学员,怎么挑选与判断讲师,怎么课前调研,怎么教学管理,怎么课程评估。
如果你幸运,课讲得很好,学员也很满意,人力资源部门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,似乎这次培训组织得很圆满、很成功,一切万事大吉了。
且慢,你还没有完成培训的“用”,而有没有“用”才是培训价值转换的关键一环。
该怎么去“用”呢?
也说一个方法,针对上面的培训主题,你可以安排一个课后作业,让学员分成小组,完成一次DV的制作,从剧本到演员到导演。
五条要求:一是DV长度要30分钟-40分钟;二是故事演的是是管理中的沟通问题;并要用到课程提供的方法或工具去解决问题;三是用三个月的时间完成;四是自己工作中的场景与任务;五是不少于4个人物在片中出现。
注意,仅这一个作业,就使得学习延伸到课后的三个月之中。更重要的是在受训学员的头脑中反复思考了三个月,同时还要联系工作去找可能的故事案例。
不用多说了,这就是培训的“用”。
如果培训的“用”做好了,其实可以大大降低“学”的压力。
你用不着跟抓小偷似的给讲师评估,跟拜佛爷似的讨好学员,只要授课的逻辑整体上可行、正确,就完全OK,因为有很多培训的“用”在等着你去将“学习”有效地“转化”。
只注重近来又有什么新课程,例如互联网思维之类的,只注重近来又出了什么名人,例如某某大师之类的,只注重课程的评估与服务,例如怎么打分、怎么布置会场、怎么伺候领导之类的,培训必然没有结果。
培训的短板在“用”。
另一方面,如何帮助客户完成培训的“用”更是培训机构的责任与机会。
面向未来,靠对缝、靠匹配、靠体系,说白了核心还是靠买讲师根本无法支撑培训机构的价值。培训机构必须走向客户学习的过程之中,成为客户学习或培训的“管理”促进者,尤其是“用”的指导者。
唯此,培训界才会开启一片蓝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