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 软技能,而非硬知识——中国学院式管理教育反思
对于源自实践的管理学科及其管理教育,相比于饱经市场经济大潮洗礼而显著提升的中国企业及其管理智慧,中国学院式管理教育犹如有鸣无变的木鸡,愈发地显得呆滞、落后、虚伪、不合时宜。毫无疑问,原因是立体而复杂的,这里笔者无力去高谈阔论,亦无心去指责批判,仅想从事实入手,回到事物的本来面目,自然而逻辑地反思当下中国管理教育存在的问题,以期有所裨益。
· 中国管理教育之痛——接受毅伟商学院Jim教授访谈
我非常同意Jim的观点:中国管理教育的瓶颈在教师。让教师做出改变,需要三个条件:意愿、方法、能力。核心问题就归于“意愿”。结论:大家都在混,所以可预见的未来改变的可能不大,大家都有怨言,大家都不愿意自己改变。中国管理教育市场的整体情况是:需求强劲,供给不足。
· 谭俊峰:偷课永远无法成就一名优秀讲师
优秀讲师的核心价值,不在于以图文为表现形式的信息或知识,而在于借用信息或知识围绕学员如何展开学习活动所做的触发、推进、教练与指导。停留在信息抄袭层面的讲师,受拿来主义便利性的毒害,再无动力去钻研知识层面的前因后果,故既无理论的深度,又无逻辑的强度,只能邯郸学步,水平可想而知。
· 谭俊峰:讲师,并不需要行业背景
通常,一名具有深厚行业背景和从业经历的讲师,总是更容易得到机构或客户的认可,这是常识。但正因如此,它可能影响了我们对讲师作为一种职业及其角色、技能构成的系统性思考。讲师不是要自己做得好,而是要让学员做得更好。或许你会问:讲师连自己都做不好,怎么可能让学员做得更好呢?别急!我们还是从几个方面来展开探讨。
· 谭俊峰:中国,请“慢”下来疗伤
改革三十余载,经济成长、社会进步、民生富足,有目共睹。如果要找一个字儿来描述这种境况,那就是:快!我们都已习惯这种快成长的模式,从宏观到微观,从心灵到肉体。GDP增长慢了,经济乏力,就业疲软,社会摇晃。于是,赶快吃伟哥,四万亿。企业增长慢了,市场失守,动力无源,未来无望。于是,立马用补品,三聚氰氨。“快”本没有错,但胖并不等于健康。发展是硬道理,但硬发展就没了道理。
· 培训的短板与机构的未来 —— 谭俊峰
近五年,在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推动下,培训界也掀起了一股创新风暴。一方面,新的培训理念、学习技术、实训方法层出不穷;另一方面,以交流、合作、推广为目的的各类论坛、展会、活动屡见不鲜。培训界似乎要开创一片蓝海。其实,培训的本质命题从未改变:让组织有前途,让工作有活力,让员工有成就。而这一切的基础便是:培训要能用、有用、管用。其实培训没那么复杂,简单讲就三个字:选、学、用。
· 教练技术的价值探源 --谭俊峰
你不得不承认,在近几年的管理培训及领导力开发中,“教练技术”是个出镜率极高的字眼儿,尽管很多人对它还一头雾水。
坦诚讲,作为咨询顾问出身的我,对“教练”这一新玩意儿,起初也有一点点“排斥”、更有一点点“迷惑”。我想,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感受,尤其是管理“专家”们。
一个很浅显的疑惑是,作为专家都无法传授破解的“难题”,通过教练的“提问”怎么就自行解决了。